找到相关内容423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識五義

    通過修行實踐之後,能夠轉出根本以徹入客體。由於根本的活動不帶分別(亦稱無分別智),於是原來套在依他起自性身上的遍計所執自性便會消散,讓依他起自性自己呈現,而成為根本所直接照察的對象。這時候,已是聖者境界,根本所面對的就是最高的真實,所以亦稱為圓成實自性(parinispanna-svabhāva,真諦譯為真實性。按:若據原語直譯,則玄奘譯之圓成實之「實」字亦是添加)。《唯識三十頌》說︰ 「...

    霍韜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01243991.html
  • 唯识五义

    ,所以只能看到遍计所执的存在,对依他起的理法无法如实知,所以唯识学派希望在通过修行实践之后,能够转出根本以彻入客体。由于根本的活动不带分别(亦称无分别),于是原来套在依他起自性身上的遍计所执自性便会消散,让依他起自性自己呈现,而成为根本所直接照察的对象。这时候,已是圣者境界,根本所面对的就是最高的真实,所以亦称为圆成实自性 (parinispanna-svabhava,真谛译为真实性。 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347079.html
  • 什么是般若智慧

    省力?如修四念住一周尚不能掌握,“对,它就是如此,我还不能很好掌握”。如此修行才能得力。禅宗的智慧是在明心见性后得根本,明心见性并不难,赵州禅师云:“世间的东西难得见到,见到就容易识别;佛性容易见到,...

    周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0853020.html
  • 《辨中边论》探究3

    随便余下一种都属于见道的障碍。  第三是能成熟解脱慧未成熟性。能成熟解脱的慧是般若智慧,也就是根本。见道是以根本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,如果根本没有成就,也就不可能见道。有了根本之后,才能成就解脱。...比较突出的障碍。还有因过去生没有培植殊胜因缘所感得的果报,表现在生活中,如有的人想要修行,就可能会生病;或者事务缠身,根本就没有时间;或者环境嘈杂、无法安静等等。而一个人的根性太劣,对修行也有很大影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0456499.html
  • 妙一:《僧青年的历史使命—“食存五观”的解读与发扬》

    为了引导众生得到根本,其旨趣在于出世。不是给众生一粒长生不死、满足诸欲的灵丹,而是教之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出世法药。所以有法师郑重提出“方便不是随便,圆融不是圆滑”的根本原则。正如《中观论疏》上说“般若将...第一句“一切有情皆依食住”。可见凡是有情众生,他的生存是以饮食为其根本保障的,尽管有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的四种差别。当然,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绍吃什么,如何吃,而是重新解读一下,我们在吃饭之前必须要做...

    妙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50958834.html
  • 印心宗心中心法二祖仁知阿阇黎略传

    二年就在天津开讲座四百余次。当时皈依同人得明心、识本性者不可胜数。此因上师传法强调“法之当机,乃名正修”。因各人之夙根不同,根有利钝,因人而异,故强调随其机之利钝而予以正法,使其先明心见性,证得根本...根本。先破无明,开悟后再除习气,悟后修是此印心宗的特点。一切修法,皆大愚初祖庐山亲证后所特定,故后人依之而修,必可二三年内证入。为使世人知有如此善巧方便法门,大愚初祖下山后,所到之处略显神通,即轰动...

    明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0959039.html
  • 略辨阿赖耶识义

    根本;人唯识门故,能获后得。入真如门,即是自觉;人唯识门,即能觉他。于此二门出入无碍,方是诸佛菩萨之妙行也。  识阿赖耶故,得人唯识门;识如来藏故,得人真如门。二门不一不二,故曰"以是二门,不...略辨阿赖耶识义   钝根  阿赖耶识,乃是一切众生根本识也。  阿赖耶识者,含藏之义,故亦名此识为藏识。《成唯识论》以十门明阿赖耶识义:一自相门、二果相门、三因相门、四所缘门、五行相门、六相应门、...

    钝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062659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

    的。同时,遍计的二取永无,如实的根本和后得历历显现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,所以不能说是非一。总之,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象界,或清净的世俗谛上,都没有别体,不可分离之法,所以《成唯 识论》说,圆成实与...我们生存在现实的世间里 ,常觉得山河大地,森罗万象宛然呈现在自己的面前,但这却无一不是自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,「世界是意识的表像」,我们根本 亲缘不到事物的真实特征,只是内心自变自缘。   因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565689.html
  • 洞山正偏五位颂评说

    ,则全然无用,以后修证全成妄心作用。所以这一步是完全自然呈现,无能识所识,全无概念,无内外、绝境相,乃纯粹的空寂无念灵知,平常无奇。若得明师引导印证,令彻显真知,开根本,知觉照用功,则始入通宗第一关...自己并未成片,既不了自己,又不识机,出来乱指点,乱呈机锋,乱说禅语,不虚心平和,则必致偏狂,成为禅病,佛祖再来也难医治。  在觉性明照中参学、阅教也是这一关的重要课题,才能在差别与透境力上不断开放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4465978.html
  • 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——“华严三圣”的滥觞

    根本光遍照种种众生,同行济生,名日普贤。无相法身,明成普贤大悲之行,处世间而不染也。根本智明,神性光明,自无体性根本之相,善知一切众生业果根种,悉皆明了,名之差别。此三法是一体性。  文殊、普贤、...佛,二文殊,三普贤。佛表果德无言,当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,但因成果自得。文殊因位可得,以此说法身果德。劝修普贤自行可行,行其行海充满法界故。用此三德,将为利乐有情。文殊成赞法身本,普贤成其差别...

    崔文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1468435.html